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8-02 07:11:20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68页到69页,也是第6单元的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思想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仅为今后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在观察、比较、分析、类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口算算理。

四、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我通过创设儿童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并通过观察、比较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发现规律,进而类推出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要去游乐园,必须先渡船过河”的情境,这样复习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学习状态。

2.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由“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还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个问题:“我们4人去玩碰碰车吧,每张门票9元,需要多少钱?”这是旧知识,学生大都能够很快得出9×4=36(元),并回忆乘法的意义,9×4表示4个9元的和,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个问题:“我们4人去坐有轨电车吧,每张门票10元,需要多少钱?”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有思路的同学,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再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维

方式的不同,学生肯定会会有不同的算法。有的用4个10相加;有的会联想第一个问题,想到9个4是36,再加1个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只要学生说的算法合理,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学生想到10×4表示4个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得出这一方法,为后面总结口算算理打基础。

第三个问题:“我们3人去玩激流勇进吧,每张门票20元,需要多少钱?”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算法。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如3个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数末尾的0,计算2×3,再在末尾添一个0,也就是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即60。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好,更简便。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自己进行比较,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着出示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答案。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在计算20×7时,学生如果用加法会发现比较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学生在计算20×7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然后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观察今天计算的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而这节课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从而引出课题——口算乘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练习设计中,我不仅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还融入趣味性,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首先,我创设游乐园举行闯关游戏获得免费门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关:口算题卡。也就是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一题。我想通过这道题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答对的同学奖励一张“旋转木马优惠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关:抢答比赛。老师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学生不用举手,直接抢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我想通过这道题,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口算技能。然后课件出示刚刚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数,并分成两组。学生观察左右两组算式的因数和积,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强调学生遇到如“40×5”这样的题 ……此处隐藏11772个字……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能为学习面积的计算打好基础,更是为小学阶段几何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形成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引入,初步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第一个环节,先设计一个填色比赛:将全班分成两组,第一组涂这张大纸,第二组涂这张小纸,在规定时间里,哪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胜利。游戏结束后,第一组的同学一定会怀疑这个游戏的公平性。

师问:为什么?

学生说明原因:因为两组比赛用的纸张大小不一样,谁要涂的纸面越小,谁在游戏中就越容易取得胜利。

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也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为下面学习面积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第二个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感知,才能加深对“面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书本、课桌等等,让学生指出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让学生说说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时,都有些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表面,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在教学封闭图形认识面积时,课件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小组讨论找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然后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最后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课件出示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师问:如果要给它涂色,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图形的大小我们能确定吗?学生

通过仔细观察课件,便能发现,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进而明确“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小结:引导学生将面积的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在比较中产生了分歧,有些同学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有些学生认为第二个图形面积大,还有些同学想到把这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是结果发现都无法很准确地比较出来。师问:那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比较出两者的大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借助几种测量工具(出示学具袋)。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

学生会发现: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因此,归纳得出: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测量面积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对于学生“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1)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展示汇报结果。

(2)拿一拿:让学生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检查学生拿出的是否正确。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4)试一试:这张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课本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后,出示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

师问: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并将总结的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能在他们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书与讲解同步进行,层次分明。通过板书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