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30:42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光的传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

光的传播是光现象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光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这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路径,也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其相关应用的例子。这节课我从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即声源、介质传播、人耳,从而引出看到光,必须先要有光源,光线传播到眼睛,进而举出一些光源的物体,并强调是自身会发光,而人的眼睛就不是光源了,让学生理解了光源的概念并学会举例后,接着讲光的直线传播,对光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分别做了演示实验,并举出关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整节课基本算是顺畅,有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用果冻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该强调的地方也做重点强调,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整节课没有存在大的问题。科组长吴老师和科组罗老师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

一、部分实验效果不好。

如演示光在空气中传播时,让光线从黑色的板表面通过,事实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演直线传播,但是学生误认为光在板上沿直线传播,虽然实现现象明显,但是学生产生了误解。所以需要改为喷雾或烟来做实验。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没办法完全看到。这两个实验都需要改进。

二、需注意细节方面。

当举出月亮不是光源的时候,学生都会说出是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不是自己发光的,而我没有再进行详细讲解一次,因此程度较低的学生可能还没办法理解,对于有些问题,不能认为学生会回答那就是懂了,其实还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要再讲解一次。

做笔记要详细,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讲完后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因此在小结的时候,学生还是很难回答出来,因此笔记一定要详细,即使有些学生没办法完全理解,也能记住一些。

板书时,因为黑板地方不够,而又要留一些地方画图,字写得不够大,可能有些学生没办法看到,教室里光线太暗,我也忘记了开灯,这些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是会造成学生听课的整理情况和课堂的学习效率,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在画光线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尺子,就徒手画,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给学生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光线必须用尺子来画,让学生有这个意识,还要多加强调。

  三、加强引导学生的能力

课堂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提出太难的问题,一些问题注意分步提

出,降低难度。这节课在提出人在太阳下,从上午到下午影子怎样变化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如果换成先问上午到中午,太阳逐渐升高,影子怎样变化,学生凭生活常识,应该可以回答出来。一些较难的题目,要分步提出,逐渐引导,并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根据两个听课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以及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思考了造成本节课一些失误的原因,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到,忽略一下细节的问题,本来要带尺子的,因为一时忘记,课堂上没及时解决,也没强调学生要用尺子画光线,所以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些细节的东西要反复检查。另一方面,或许是新教师的通病,对一节课计划的内容,想在一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备课的内容跟上课时会有一些出入,比如讲多了某方面的内容,可能完成教学计划时间会紧一些,又怕一些内容拖着,便有赶课的现象,因此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就不够详细,造成学生对该问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对该知识点就没办法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也是新教师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逐步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讲不完的内容留着下节课再讲,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彻底理解,这一方面的能力我需要逐渐加强。另外,我觉得自己目前做得还不够的是对学生的掌控和了解的能力,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哪个知识点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下节课才能做补充,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不然不了解学生是否能掌握课堂所讲的内容,心中没底,教学质量将会降低,因此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要仔细检查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2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的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后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光源,这样做第一是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进行反馈,第二对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如开闸的洪水涌了出来,“火把、灯笼、电视、手机、电脑、萤火虫、荧光灯、激光……”学生们争先找到了几十种的光源。

最后教师借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发现光源并排除非光源。月亮、镜子等物体在学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对光源已有清晰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教学设计,知识教学不在是教学的重点,但学生对生活中的光源却清晰可见。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3

我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 ……此处隐藏10246个字……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实物替代法演示实验,较直观易懂,加强了感性认识。

2、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3、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但本节课容量大,时间有点紧。讲解多了点,学生练习巩固少了点。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和光源极为熟悉,只不过没有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概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之前,我并没有进行“认识光源”的教学。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早晨,天渐渐亮了,眼前万物逐渐清晰起来”引出太阳、日光灯等光源及其分类,让学生简单认识下什么是光源。然后,我通过“在阳光的照射下,阳光透过树丛,在地上留下光斑,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地上留下光斑是因为一部分太阳光被树叶挡住了”的结论,并通过画直线,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特征。接着,我用“天亮后,太阳并没有直接照射进间,但房间里却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出“光并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与前面的结论相矛盾的结论,产生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提出“天亮后,太阳并没有直接照射进间,但房间里却亮了起来”这个重要的证据是支持我反对同学们结论的依据的观点,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严谨并重证据,并要求学生寻找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进一步使学生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忽视了让学生注意光斑(强光)与光斑外的光(弱光)的比较,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失去了一个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认真细致的机会。

接下来,我出示可弯曲的吸管、夹子、纸、电筒等物品,要求学生用这些物品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让学生看课本。我个人认为,课本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依赖,不会认真进行实验设计。通过一步步的追问,使学生明白了:如果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在笔直的吸管的一头射入电筒光,那么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光斑,反之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不会出现光斑;同样,如果光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在弯曲的吸管的一头射入电筒光,那么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光斑,反之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不会出现光斑。如果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将会通过在几个纸屏中一条直线上的洞达到另一端,并在几个纸屏中间的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纸屏上留下光斑。在这一过程中,我边追问,边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作图,最后学生也明白了如何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应如何操作。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扫除了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的障碍,使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顺利进行,证实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正确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哪些用品利用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的。

最后,我通过学会熟悉的用镜子反射光的经验向学生介绍光不仅仅只通过直线传播,光还可以通过反射、折射、衍射等进行传播。

整节课,我采用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据此推测出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我的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各种现象。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上完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课不是非常精彩,学生反应不是太热烈,但目标还是实现了。

回想整个的教学,在开始用手影引入课题,课前设计时感觉应该比较好,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事实上同学们的反映不是很好,我想可能是调节课堂不够,比如教学时胆子再大一些,多让几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我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树影班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接着通过探究光在水中传播、空气中的传播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例如:

[演示1]我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学生活动]学生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演示2]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3]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路线。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进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我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接着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如果让凌智勇上讲台前展示他的实验成果应该比让他在座位上效果好,也更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可在下面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似三角形,很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怎么讲学生好象都理解不了,由此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对物理实验的重要,能很轻松得表述物理知识点,我一定会把这一点告诉我的学生们,帮他们学好物理。

我对于学生基础不是太好,我采取自己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我用多媒体简介日食月食。

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我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以后,我应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光速,以我提问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演示雷电传播的问题,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