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9 14:12:14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1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出现了分歧。

有的学生认为“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屐踩坏他家的苍苔。有的认为这句诗意思是说,可能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还有学生认为诗句意思是我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别让木底鞋把它踩坏了。

是谁爱惜苍苔呢?三位学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1:我们根据插图和诗句意思可以知道,诗人站在花园外面,久久敲那柴门却不见开,于是就想可能是主人爱惜绿绿的苍苔,怕人把它踩坏吧。

反方1:那你们所指的苍苔是哪儿的苍苔呢?

正方2:当然是花园里的苍苔!

反方2:不对!诗句中所指的应该是园门外的苍苔。因为诗人到朋友花园游赏,不料园门紧闭,主人不在。主人外出当然要关了园门,可是关了园门难道就能说是主人爱惜苍苔吗?肯定不是!诗人站在门外久久地敲门,在那儿来回踱步,以至木屐踩坏了苍苔,因此发出了我应该爱惜脚下苍苔的感叹。

正方3:可是根据注释,“应”是大概、可能的意思。如果照你们所说,这一句就应该解释成“我大概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作者怎么连自己爱不爱惜苍苔都不敢肯定呢?

听到这里,我联系自己从资料上看到的知识谈了自己的看法:

“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孔子曰:学贵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前进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当然。我也给大家留下一个课后作业,继续翻阅资料,找到足够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2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等。现将在教学《游园不值》中的教学片段提供探讨。

师:诗人久叩柴门不开,你们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我想可能是主人怕进园子的人太多,会弄坏园子,所以故意不开门吧。

生:我不同意你的猜想,如果那样诗人的朋友就太小气了。我想主人一定不在家,也许他也和诗人一样出门访友去了。

生:我猜想主人也许正在园内欣赏春景,他已经陶醉在其中了,所以根本没有听见诗人的敲门声。诗中不是说“小扣”柴门吗?

师:不管原因如何,诗人终究进不去了,此时诗人心情如何?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两行诗,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师:听他们一读,我也被这失望感染了。别着急,往下看,以发生了什么事?

师:同学们能根据图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诗句。古人所讲的“红”就相当于今天的粉红、淡红,我们所讲的“红”在古代被称为“赤”。所以,以后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找资料。

师:这一枝粉红的杏花出现在诗人的眼前,诗人便断定那满园春色关不住了。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想像到园内会有哪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园内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赛雪,漂亮极了。

生:小草绿油油的,像给花园铺上了绿色的地毯。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辛勤的小蜜蜂正忙着采蜜。

……

师:你们的想像多丰富啊!诗人就像你们一样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树,此时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诗人会高兴起来,觉得没有白来。

师: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行诗?(师指名有感情地读诗)

师:红杏和绿柳从古至今都是春色的典型代表,而本诗中这枝红杏更因为预示了满园春色而流传千古。其实,春色一旦满园,不仅是杏花,其他景物也会冲破围墙向我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下面,同学们就用上杏花以外的其他景物改写最后一行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下一句怎么接?有困难的可以合作改写。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阵阵花香扑鼻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蜜蜂蝴蝶翩翩来。

……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游园不值》的教学中,猜想“柴门久扣而不开的原因”和“为什么不能把‘红杏’中的‘红’译为‘红色’”是两个问题的情境,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的空间,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联系已有的旧知识进行了合理而大胆的猜想,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并联生活实际来思考,体现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当学生仍然解释不通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补充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提示了学习的又一种途径:查找资料。

二、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 ……此处隐藏11403个字……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五、板书“丰富多彩”

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14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我教这首诗主要抓住了两点:即理解词句这个难点和启发想象这个重点。

关于词句的理解:这首诗有些词义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而且有些名词如“屐齿”、“苍苔”、“柴扉”等都是学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基本了解意思的同学,说说从哪看到的,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对差异大的词,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应”作“大概”讲,“扣”作“敲”讲。首句是全诗的难点,我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一是本诗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请学生找到,学生很快找到了“怜”字,二是着重对“怜”字理解:(1)“怜”字从字面上怎么理解?(2)“怜”什么?谁“怜”?(3)从哪看出来?对于次句,我引导学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并设想当时的情形,懂得诗人识礼知趣,后两句浅显易懂,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

二、关于启发想象:这首诗结构严谨,分两层,第一层写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层写想到的,想中有看,两层意思联系紧密。我启发学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诗意,导入意境为目的。前两句引导学生以久不开而想象园主人心情,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后两句启发学生想象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显示出来。想象越美妙、丰富,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熏陶,从而体验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无私的,是关不住的。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表达的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还进一步联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将冲破一切禁锢茁壮成长。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15

学完课文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呤诵,进一步细细地揣摩诗意、诗境,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

生:老师,我认为最后的一句诗可以改一改,我想,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么?

全班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值得表扬的,那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生:我想,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红杏树一定开得十分灿烂,不可能只有一树杏花探出墙来,所以我认为要用万枝不但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嘛!

于是,我有意把认为要用“万枝”的一方规定为正方,把同意用“一枝”的一方规定为反方。这样,一场小小的辩论在课堂上激烈地展开了。

反方一: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的红杏伸出来。

正方一:万枝是夸张的写法,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杏花呀!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而且……作者找不着园子的主人心里肯定很失望,如果看到万枝的杏花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中转移出来

反方二:我认为用“一枝”才更能表现出作者由失望转为欣喜的心情,而且我还看出诗人是一位性格开朗豁达、富有想像力的人。

师 :哦?何以见得?

反方二:嗯……因为作者本来是想去朋友家赏花的,主人不在,屋门久叩不开,他很失望,但是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像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像到春天到了。

掌声,最初提出问题的那位同学似乎有点失落,我走到她跟前,轻轻地抚着她的头说道:“老师特别欣赏你的机敏与勇气,敢于向千古流传的名句提出质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没有你这大胆的一问,哪有今天咱们班上这场关于‘一枝’和‘万枝’的精彩辩论呢?在今天的课堂里老师也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一阵掌声……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在兴奋之余我沉思良久:其实在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节外生枝”,如何让这“节外枝”开出“智慧花”呢?我想,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性,彰显个性,才能让他们开出各有特色的智慧之花来。今天,我巧妙地将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延伸开去,引入一段小小的辩论,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一番激烈的“舌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由飞翔的时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不失时机的小小辩论可以说是激发发学生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又何必去分清孰非?结论已显得不重要了,因为学生的口才在辩论中得到锻炼,个性在辩论中得到张扬,智慧在辩论中得到生长,生命在辩论中得到成长。

名师于永正曾经指出:“语文”的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是的,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让学生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心灵感悟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去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