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搭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搭石教学反思1《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缅怀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激情澎湃的同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接着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转:如果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若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了距离,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晃晃走在搭石上的高兴心情,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但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一定会以此为榜样,创造和谐美好的幸福画面!
3、拓展:情感升华。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二、成功之处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代离孩子较远,但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孩子们聚焦细节描写,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处理匆忙,没能指导抑扬顿挫的读书,有失语文学科特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再挑选几个细节描写的句子,在引导体会的基础上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轻重缓急;或者呈现一些道具,模拟搭石的场景,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感受一下搭石路。
搭石教学反思2《搭石》这篇文章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文中诗一般流畅的语言,乡亲们水一般清澄的心灵,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在上课初始,我就想把学生带进文中那个诗情画意的氛围,描绘家乡美景导入。从学生们的表情上,虽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经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样也激发了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搭石教学反思3《搭石》是一篇以爱为主体的文章,通过家乡人们主动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家乡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我引导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摆、行人走,面对面让,年轻人背”四个画面,来逐步体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一定……”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们想象老人可能急着去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他可能急着赶火车”,“他可能急着替自己的亲人去买药”,甚至还有同学说“他急着去上厕所”,总之体会到老人当时着急的心情,我又接着引导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个不稳的搭石上,他想“……”。学生立马举手“他想我还是摆稳吧,要不有人不小心掉在水里可怎么办呢?”“他想如果我知道不稳还不搭上,心里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顺着学生的话,我又往下引导“于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东西,来摆石。”于是学生们在想象老人的情况,心理动作过程中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理解了风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然后采用朗读的方法去感悟。
学习“两人面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对而行时,他们这么做,又说了些什么?然后有找人情景再现,模拟表演。最后又抓住“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模拟表演三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 ……此处隐藏9624个字……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搭石教学反思14王崧舟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引领走进文本——随风潜入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我透过出示画面,感情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刘章爷爷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走近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而后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样过河?”的追问,孩子们对“人们……就务必脱鞋挽裤。”有了更深地体会,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对搭石淡淡的了解,多了对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齐,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透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留意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资料,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上台做“伏”的动作,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到达自然和谐的统一。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齐,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忙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忙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忙。”不仅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就应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在创设了必须的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借助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最后一环节的写话训练,在感悟了三块资料描述不同的对象走搭石的情景后,学生在头脑中已透过想象储存了很多关于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便引导学生透过朗读激活画面,再引导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还有不同的人来走搭石,还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去说去写,学生的想象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说内心的话表内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15《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经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课,我采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到达会读、会写,能理解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另外,经过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到达熟读、会总结主要资料的目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
2、加强识字、理解本事的培养。生字教学,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识字采用随文识字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学时,我先对所学生词进行听写,到达检查、巩固的目的。对“伏”“协调有序”等词语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想象画面等方法
3、能把朗读、理解、感悟、运用相结合起来。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采用创设情景、联系语境等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经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完美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4、说话做到在深入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说、去交流,到达语言和情感的共振和发展。如发挥想象,说说心中的“假如”,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说话和习作训练。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研究周全,可是真正教学时未必到达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先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设计的资料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没有体会“谴责”是什么意思。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