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2:36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1

我这次承担的是我们雨山实验学校中小衔接的科学课,和中学部的徐业刚老师共同执教六年级的《能量的转换》一课。徐老师是中学生物教师,在指导实验这一块比我经验丰富的多,所以就由他来指导学生实验。可以说这节课最能体现中小衔接的特点,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给学生肯定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小学老师的慢节奏和初中老师的快节奏、小学老师语言的重复啰嗦和初中老师的简明扼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节课的形式是比较新颖,学生很感兴趣,小学科学最主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还怕孩子学不好科学?其次听课的老师也很感兴趣,因为毕竟像这样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模式是比较罕见的。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能量的转换》一课。学生对“能量”这个抽象的概念应该说比较陌生。所以在导课时我便从体验活动开始,通过搓手让孩子感觉到了热能和声能,通过开灯让学生感觉到了光能和热能,这样就自让而然地引出了能量的重要特点: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进而揭题——能量的转换。紧接着由徐老师指导孩子们实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做着实验,进行记录,汇报,实验进行地有条不紊。

做完实验,由我继续为同学们上课。课堂生成的部分是“让学生说说身边能量转换的例子。”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整个课堂的成效,孩子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涉及到多方面,教室内、家里、马路上、大自然中到处都有能量转换的事例,看着孩子们举得高高的小手,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由于前面的时间拖延,课堂的最后时间有点紧,导致最后的探究性制作玩具没能完成。如果我当时不发工作纸给学生写的.话,最后一项探究性性小制作完全有时间做好。我在设计的时候既想展示小组合作的形式,又想让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对飞旋扣子的兴趣。就在最后的5分钟,我还没有选择舍弃其中的一项。所以导致课未上完,留下我深深的遗憾。这次教学经验告诉我,在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你不一定要教条地根据你事先的教学设计来上课,课堂上的情况有些是你预料不到的。一定要根据课堂实况,该舍弃的时候就舍弃,不能面面俱到。有时面面俱到反而适得其反。

课上完了,不但没有轻松,反而有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感觉今后还有很多事要做。要认真钻研和“科学”相关的资料,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多听听初中一年级老师的课,对照自己的课堂,做好中小衔接……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2

《能量的转换》是六年级科学的一节观察实验课,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

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两次用视频资料,一次用自制的ppt课件),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达到的效果。

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

5、教学的生成性体现的很好。

不足:

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有2个小组做的很慢,总也点不着花生米,就让他们接着做直到成功,因为我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耽误了时间。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进。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3

众所周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德国化学家迈尔和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及格罗沃等人以不同方式各自独立加以论证提出的,这是所有物理现象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当然也是自然科学中一切物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定律所不可取代的。恩格斯曾把这一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能量的转化》这节设问巧妙,内容广宽,发人深思,易将学生导入探究的平台,确实能起到本章的压轴戏重任。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设计编排,参照教学参考资料的意见,把这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述能量能够发生转化和转移;第二部分是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第三部分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思考。第一部分诸多章节逐步涉及、展开,学生有一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全节的重点,甚至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不到位。第三部分较为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将其形象化、生动化。

首先要阐明的是突出重点,将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一关键落到实处。由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理论论证或数学推导,所以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定的,简单是简单了,但违背了物理学以物说理的宗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何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引出更为自然、顺畅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文字表述: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只要解决好能量不会消失、能量不会创生,自然也就能说明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了;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然掌握。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消灭。可例举一些现象和运动,讨论它们的能量是不是消失了?例如,自行车停蹬以后,隔一会停下来了,自行车的动能消失了吗?保温瓶内的沸水,几天以后凉到跟室温一样,沸水的内能消失了吗?……所有这些,表面上看能量消失了,但是实际完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这些能量都没有消失。 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可先从一个简单例子入手,有一种自动机械手表,戴在手上,不用开发条,可运转久远,它的能量似乎凭空产生?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很易知道这是能量的转移的结果,没有凭空产生。

如何说明永动机肯定不能永动?一般说永动机的设计是颇具匠心,非常巧妙,迷障众多,再加上有关物理概念、规律和机械知识学生也不具备,要识破其违科学是不易的。所以在选择永动机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评批一两台历史上曾有人设计过的,结构原理较为简单的永动机,这样学生也较易理解为什么永动机不能永动。这样也就在反面的论证了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也就更到位。课堂上我们是通过影片上对简单永动机的揭秘来完成教学的,学生从看到永动机时的肯定,到揭秘后的否定,他们对这块知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很到位。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能量的转换》是一堂鲜明的科学探究课。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教者运用游戏活动法,创设问题情境,提示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并产生了悬念,渴求新知识的获得。

实验与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用火柴点燃花生并加热水和“飞旋的扣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精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中巡回指导,实验后精心组织汇报交流,达到了指导周到,实验有序,交流清晰的目的,学生自己知道了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并能用学会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能量转换的现象。

关注细节,做一个有心人。在做花生米燃烧使烧杯中的水加热这个“化学能转换成热能和光能”的实验时,书上图片上的花生米是竖着插在缝衣针上的,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由于花生米的构造,竖着插会使花生在燃烧过程中分开并脱落,于是我在实验的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横着插,避免了出现上述情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和评价时的随心所欲仍然是最大的毛病,一堂好课应该是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如风和日丽般的赏心悦目,更应该是丝丝入扣般的结构严谨!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