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时间:2024-05-22 19:29:04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观后感1

特别关注上面推荐了一部纪实电影,是一个日本籍的华人耗时十年完成的一部片子。名叫含泪活着,记录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拼的事情。据说这部片子在日本引起很大轰动,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觉得中国人原来可以如此了不起的努力工作,而在这以前,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是懒惰的,现在,这部片子甚至成为一部励志影片。

这是一部系列片,其中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丁尚彪的男人,89年借款3万,撇下妻子和上小学的女儿独自去日本学习,92年通过打工还清借款后,又产生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挣很多钱,让女儿能出国留学,去最好的学校。于是他每天打三份工,刷碗、扫地、厨师,每天晚上工作到点,没有地铁了才步行回家。深夜在一个8平米的小屋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用塑料布围起来当澡堂洗澡、没有买过新衣服、不敢乱花一分钱。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月给家里寄钱。20xx年!他这样坚持了20xx年。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两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终于考上纽约州立大学,在日本中转停留了24小时。第二次是与妻子相聚。因为妻子要去纽约看望孩子,在日本停留72小时。这时,他已经整整20xx年没有看到妻子了。当妻子看到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20xx年后他的头发稀少,牙齿稀松。俨然一个老头。此时孩子终于学业有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可以回家了,上飞机回国的那天,他的泪水才第一次畅快的流淌下来。

电影的结尾是字幕,说现在他们在上海买了新房子,和妻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也哭了,但是心里有点不舒服。第一,老渡以为家庭奋斗,但不需要这么多年,至少后来的5年我认为没有意义。就像他女儿说的,别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挣学费,为什么他要牺牲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帮女儿实现目标?那么。自己在哪里?这是女儿还真争气,如果女儿不争气呢?意义在哪?第二,这只是少数的中国人。我的生活圈子里,就从来没见过打两份工的人。一份工作,他们都不够尽力。尤其是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望好像没有那么强烈,或许他们有父母,可以张嘴要。我和朋友说起我的感受,他们说是由于中国国情的原因,在中国,打这种底层的工累死也不可能有丰厚回报的。

《活着》观后感2

余华弃医从文,这与鲁迅相同,后成了一位名振海内外的作家。我是看了小说《活着》后从内心肃然对他敢于直面现实而起敬,这与鲁迅又俨然相同了。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赞同他的观点,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多的贪官污吏,我们也不应该苛求作家有多么高远的社会责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现历史,就足够了。

当我看完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后,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次被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我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不夸张地说,看《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是含着复杂的泪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颗泪珠都闪烁着人性本有的怜悯之光泽。

余华的《活着》通过徐福贵有些超脱的叙述,故事沿着倒叙展开。而电影则是张艺谋借用一支讽刺的椽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度近达半个世纪中国农民家庭悲欢离合的画卷。虽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实,真实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某个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杀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史诗。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活着》观后感3

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 ……此处隐藏7547个字……亡人数5倍的日本,人们时常在生活的重压下难以喘息,一个非法滞留的中国人却活了下来并心怀感激。

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观众的观后感:“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深感拥有目标能够使人变得坚强。”

《活着》观后感13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可谓是一生都活在苦难当中。苦难可以说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总安慰自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留一扇窗。到福贵这,上帝可能累了,他忘了打开那扇窗。福贵就在黑暗里,过了他整整的一生。

懂事活泼的有庆给县长夫人抽血,活生生的把血抽干了。余华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看着那条弯曲的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简直就是在福贵的伤口上撒盐呐。还有一个喜欢笑,可爱的女儿,是个聋哑人。后来她跟有庆在同一家医院死亡了,也同样是流干了血。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后来连福贵的妻子也相继离世。最要命的是福贵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了……

俗话说:“久入鲍鱼之室,不闻其臭;久居蕙兰之屋不闻其香。”一个人如果经历的生离死别太多会不会也有免疫力?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苦根死了,当时的福贵却是这样说:“苦根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说实在的,我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

当我伴着苦涩的眼泪,终于读完了这部书的时候,我掩卷沉思:人生就是这样,当你累了苦了,摔倒了,你觉得快要挺不住的时候,你以为就结束了吗?NO!身下的石子嗝的你生疼,它不过是在告诉你,你还活着!其实人生是由一个个苦难组成的。

记得以前我读过一本日本作家的书——《不如死去》。单看这书名,就让人的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既然《活着》如此之难,那干脆《不如死去》好了。然而“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只是不想花朵还没有最终绽放就自行摧折;不想自己的一生还没有活出个样,就草草收场!生命是一团火,我不想只留下烟……

小说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只有经历了磨难才会理解到生活的真谛。是的,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又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他们中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

我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充满韧性的、有力量的、能收获爱情和友谊的,甚至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本能的焕发快乐以及幽默,以及一切美而欢笑的东西。在生命的旅途上,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难道不是吗?

《活着》观后感14

再看一遍《活着》这次不是余华的小说,而是张艺谋的电影,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大场景,但是看完之后感觉很震撼,它是一部小人物的史诗,一场充满黑色幽默的悲剧。

福贵少爷嗜赌成性,输光家产后不得不靠演皮影戏维生,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逃回来,发现他的女儿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经历了丧子丧女之痛后,他已经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一个小外孙...

但是小说中富贵好像不止两个孩子,好像还有一个是吃豆子噎死的,可能是我记错了吧,因为看小说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况且我的记忆力不太好。个人觉得小说更引人入胜,情节远远要曲折得多,人物心理活动等因素是电影无法表达的。当然,这部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虽然福贵的命运一直被捉弄,但他总是坚强地活着,他总是提醒自己,活着,比什么都强。影片最后的富贵和家珍已经老了,小外孙馒头和小鸡让他们对下一代人的生活充满希望。富贵说“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以后呢,馒头就长大了,生活就越来越好了”看似愚昧的玩笑话却发人深省。

看完《活着》不由得让人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描写主人公在动荡的社会中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人生,人的命运总是被捉弄,在历史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但是《活着》中的不起眼的小人物,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比如富贵被抓壮丁,永庆被墙塌死,凤霞生孩子大出血,王大夫却被馒头噎得不省人事)让人发笑,苦笑,潸然泪下,它对命运的诠释显然比《霸王别姬》更为深刻。

我在想,如果用《大话西游》将悲剧拍成喜剧的手法去演绎《霸王别姬》,大概能达到《活着》的水准吧。

再想想我的情况,一个城里的知青被迫回农村做农民,和富贵年轻的时候何其相似啊。失去了一切,让人焦虑万分,可是后边的路还很长,现在最多就像富贵当年输光家产,而这还仅仅是杯具的开始。人生苦短,造化弄人,如果以后我的命运像富贵那样,也得像他那样提醒自己:活着,比什么都强!

或者把人生当作一部戏,遇到挫折的时候就用《喜剧之王》的台词安慰自己: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活着》观后感15

这部记录片与一般纪录片不同的是,它的时空跨越幅度很大,但由于制作人员紧紧抓住主人公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一家人不能团聚,天各一方的情感主线,使得整部纪录片节奏既很紧凑,有富有感染力。对于这种将催泪效应和严肃题材完美结合的高超水平,专业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含泪活着》等张丽玲的系列纪录片关注人生命运,不仅是纪录片的精品,更是人生教科书,具有永恒的感染力。很多日本人把纪录片录了下来,遇到困惑时拿出来看,从中汲取力量寻找答案。张丽玲和她的同伴用十几年心血制作的这个系列纪录片称得上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和瑰宝。

评价《含泪活着》播出后曾受到了日本电视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纪录片知名制作人横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频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国语纪录片,并且是在黄金时段,这在日本电视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位21岁的男性大学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电影!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但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但《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真正的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一位42岁双眼哭得通红的女性观众激动地说:“我是张丽玲纪录片的粉丝,她的每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带全家来看《含泪活着》,边看边流泪,不过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温暖的泪,心灵像被洗过一样,激励我更加热爱珍惜生活,这就是张丽玲纪录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时间拍摄的《含泪活着》,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再次感悟到中国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学习。我将介绍朋友们都来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性:“五个月前公司倒闭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里压力很大,我甚至产生过人间蒸发等极端念头。《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在我人生中最苦闷绝望时遇到《含泪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幸运,给了我希望和目标!我向主人公和制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活着》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