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集锦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书笔记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论语》读书笔记2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论语》读书笔记3今天是我读《论语》的第三天,虽然刚开始读此书有些内容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好在有注释和译文,我也觉得这本书简单了一些,在这本书里面我也很喜欢一句话“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因为君子和小人内在的心灵、思想和修养不同,自然他们的风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学问、懂的很多,他们也很安静坦然,不骄傲;而小人就是傲慢无理,不安静也不坦然,总是想让别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厉害,但其实品格与品性却与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怀着一种平常心,脚踏实地,谨慎谦虚的面对各种复杂变化的情绪,用宽容坦率的心态,心平气和、镇定自如的去学习。这样,君子与小人这一差异也可谓是可见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义道德,不会浮躁,君子也不会去贪图私利,也当然不会去计较得失,在名誉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气和,坦然自若。而小人却恰恰相反,计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便浮躁,紧张,完全没有一点像君子的地方。通过这本《论语》自己也会时不时在读到某一章时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己。然后再看看解释,让伟大的教育家教你怎么去做才是正确的。
读论语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每篇随笔里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与小人了,喜欢谁(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谁学习,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论语》读书笔记4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孝悌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三、好学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四、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 ……此处隐藏10495个字……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尽管,孔子对仁德好学的严渊十分欣赏,但孔子也批评严回的“亦步亦趋”,不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认为教学应该相长,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亦步亦趋,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严渊篇,在这一章孔子集中阐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观念。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义,在与严渊谈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是仁;在与仲弓谈及仁孔子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能达到仁;在与脾气暴躁的司马牛谈及仁义,孔子又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话慎重也是一种仁;而在与樊迟论及仁时,孔子又说“爱人”、“知人”能够做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才能达到仁。显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记得学而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前这个有些浮躁和物欲横流、同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视,好像所有人对我都很冷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难道人与人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困惑困扰了很多人,我也曾受这种困惑困扰。一次偶然,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自己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闷闷不乐,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看不到太阳的光辉那样。我们在为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真得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佛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敞开你的心扉,打开心灵的窗户,霎时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论语》读书笔记14从前,《论语》对我来说就像站在诺大的图书馆里,在很高很远的地方有着一种自己总也触摸不到的,别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终有一天我们面面相觑。带着小时候在语文课本“日积月累”那一板块了解到的零星,再次进入孔子的世界。
原来,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纱背后藏住了这世上最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默默诉说着最质朴的“大道理”……其实《论语》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总是会阴晴圆缺。
它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说:“就是要学会像君子那样的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处在联系之中的,每个人都与世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君子就会保护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状态,保持谦和稳定,但不会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闪光点和态度。就像每个班级里各种各样的人虽然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学习着同样的知识,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运用都努力着出不一样的彩,才会有五彩缤纷的情感和感动。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辉,这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光芒,又何乐而不为呢?学习这样的道吧,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人与人也好人与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几千年的话语,我们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却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说:“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说:“是啊是啊,语文课上老师才讲过关于‘恕’的故事,原来在今天也可以是改变一生的道啊”。
语文课上老师分享过一个关于饶恕“敌人”的故事,女主的经历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怀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可是感觉并不够解释“宽恕”,再想想,翻翻书,问问老师……噢,还有另外一种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也要想想别人帮助别人达到他所想的。再看回来,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终原谅了曾经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个“永远都不会原谅”的人……过程很艰难,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换来的也是自己心灵上的宽慰与宁静,多么伟大的一场“抗争”啊。孔子教会我们,有时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就看这个人愿不愿意追寻并实践。
它还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我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会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远近,没有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这就又使我想起,当长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纷扰世俗的时候,孔子却怀抱不灭的理想,面朝着相反的方向踏入这人间。有人问长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处吗?回答当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离,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义的衣袂飘扬在乱世的风里,无论多少风雪,无论多少冷眼,也要遵从内心道义的指引,正是这心中的义,让他成为历史暗渠中一束惊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义的坚守,才给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与独到的眼界。也正应了庄子的话:“井鱼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没错,君子有了义便更加坚定了通往仁的脚步,才会有其独立的思考和感悟,这也是道啊。
落到实处的体验才能是真理的发源地。
然而历史所铭记的,永远不会是光线夺目的外在才华,而难以窥伺的道德与人格,方才似玲珑剔透的琥珀,在人类精神的长空中熠熠生辉。
端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如一片波浪汹涌的汪洋,而我们不过是一鳍鳍小鱼,想要乘风破浪谈何容易。万幸,孔子智慧的光辉在远方指引着我们,他启示我们:以仁义作尾,以谦逊作鳍,以平等为鳞,定能搏向那裂海飓风,沐浴蔚蓝的光明!
《论语》读书笔记15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这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只看你愿不愿意而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