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有人说:“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是的,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教育总是在变化的,但是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古今中外,万物改变迅速,但是人性进化缓慢,因此,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的规律可循,所以我们才会读《论语》,读《学记》,学习杜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从中获取教育的真理,再度运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最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深受启发与感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内心要始终深信,所有的儿童都有可能被成功的教育。在面临儿童的每一次淘气,每一次捣乱时,我们不能主动去和儿童发生冲突,儿童是经常在变化的人,他终有一天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我们教师在感情上首先要保持稳定,要习惯在长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接纳学生,了解学生,只有你娴熟的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你才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一次晚会上,他曾经听一位女教师讲,教师这个工作对她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让她不得不从这一行业退出。这种感触可能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家长、学校工作等,所有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每一天对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学会调节心情,尽量打消消极的心理,力求使自己做到不激动,让自己平缓。同样,在面对同学们的恶作剧时,我们要学会消除紧张,学会幽默。在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时,我们要巧妙沟通,化解误会。在学校工作繁杂无章时,我们要合理选择轻重缓急,有始有终。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善待学生,假如你的学生正在遭遇一些糟糕的事情,那么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种糟糕事你会怎么办,当然不会见得提出开除、简减品行分数之类的处理办法。我们应首先去想如何挽救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学生都是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会铭记你的好,所以,老师们,做一个心怀善意的人吧。当这种内心状态成为相互的,老师愿为学生着想,学生愿为老师操心,才能把师生感情真正培养起来。或许你说,学生遇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困难,该怎样与他们建立感情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感受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情感,从中感悟和体会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用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能用心灵感觉出别人情绪的孩子,就会变得谨慎、细腻、温暖,所以我们要把儿童的心灵培养的能接受用爱抚、善良和热忱进行的教育。
老师要相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理性的看待学生的个人成绩和学习基础,有些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等相关的习题,但有的学生要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判断用什么方法、要多久、会有哪些困难,再判断他们要大致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针对他们进行仔细的分析,设定他们能完成的作业,这样一步一步带给他们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亦步亦趋,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耐心的考验和历练。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教师普遍头疼的问题:批作业。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备课、教学工作,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的甚至能达到六七个小时,在批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差错,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存在差距,让你一度怀疑是自己还是学生的问题。其实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之前低年级学习时,没有把最基础的知识牢牢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所以帮学生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是关键。首先要注意最基本的识字问题,在学习当中要带有游戏的性质,因为儿童喜欢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进行练习,这能让他们在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练习,达成一种最基本的语言框架。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知识内容,自主发现牢记不忘的部分,并为他们明确的判断叫好、鼓掌,并神秘兮兮的告诉他们一个学习“妙招”,就是让他们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下需要牢记不忘的知识。在学习材料后我们需引导学生之间开展互背互查活动,也就是防止遗忘的练习,从而起到巩固的作用。
其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去实践才会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还是老师学习新的教育方法。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书值得反复研读,并将给每一个阅读者带来工作的方向和便利。相信只要我们循着专业理论的指导,努力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实践,去前进,愿意付出,就会有收获,就会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今天我继续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学习了其中的四、五、六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教育大师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主要源自他热爱阅读、用心发现、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也因此成就了他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想法超群、教法独特、手段新颖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还是从三方面谈谈今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就像盖一座楼房,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因为楼房始终处于由根基不牢而随时倒塌的威胁之下。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注意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贯通。还需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知晓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再了解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明白要使学生以后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学生应当知道些什么。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2500个字会写,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教师充分利用2500字的词汇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学生几分钟熟记、思考,把好学生基本读写关。
二、“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教物理学科教了6年,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推荐学生阅读有趣、有吸引力的书籍。在教电流定则时,他搜集了一个专题 ……此处隐藏23585个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差生”,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凭心而论,教师们很敬业,对待“差生”不可谓不关注:“1+1,结对子”,课堂特别巡视、特别过问,早晚补课、家长配合,大量演算道道习题。可是效果始终不佳。“差生”们严重的“精力透支”,处在被动的、机械的、麻木的状态中。多数“差生”即使通过教师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强完成作业,也“后劲儿不足”,随着年级升高,还会成为新的“差生”。我们学校的几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扩大“阅读和思考”提高“差生”兴趣,改变“差生”学习方式的理论,通过每天讲个小故事,培养读书兴趣;通过每周办张英语手抄报识记单词;通过猜谜语、讲“字宝宝”故事、编儿歌等方法学习汉字。在他们的班级“差生”成绩也基本达标。
在农村,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随班就读”;由于教师照顾不周,由于教材与进度的大一统,使这样的学生沦为“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用瓦连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观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有些教师对儿童大声呵斥,冷嘲热讽,甚至侮辱儿童的人格。这些不公正的做法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他们就在内心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换来尊重,伤害获得伤害。
春来暑往二十一年,这期间,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如陈年佳酿,仍散发着幽香与魅力:“动手与智慧”,这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教学反思”吗?“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吗?“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这不正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吗?还有“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宣传与落实的“书香校园”吗?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家长要读、教师要读,教育管理者也要读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读书是其成长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其专业修养与道德素质的关键,但是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我的很多同行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平时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也很难再有精力去阅读。但是我却认为,教师想要践行新的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书,应该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
最近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1-20条,从中我获得了很多感受,尤其是其中的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历史教师用一生备好课,他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阐述除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名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应该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需求。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解惑者,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桶水”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能够传授给学生什么呢?或者说能够给予学生怎样的帮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并为其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打动,这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唯有读书,才能够使教师视野更加开拓,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帮助,使学生能够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而读书,则是可以使我们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的最好途径,在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能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文字中所透露的教育智慧与睿智,身处于这些文字之中,我仿佛与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进行心灵的对话,作为教育领域的大师,阅读他的文字,是我能够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了解自己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反过来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旦阅读量不够,书读得少了,那么他的教学就会缺乏灵气,他的用语就会显得生硬而苍白。比如,一个问题常常绕来绕去,最后也没有讲清楚,说明白;用一个词语会思考很久,也找不到合适的;明明想好了,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读书不够,一旦提笔,就会觉得笔有千金重,更加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书读得少,人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常常话不达意,这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得否认,教师这个职业的压力很大,除了课堂教学,还要进行很多教研工作,要写很多论文材料,很多教师常常因此发臭,即没有时间写,也会觉得无话可写。而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教研工作与写作方面,一旦阅读量够了,写一篇学术论文,就可以信手拈来。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也开始制定阅读计划,约束自己要定期阅读好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写字台上、床头柜上,随处可以看见我的书籍,书籍是我精深得到慰藉,使我的身心得到陶冶,使我的疲倦和压力得到释放。阅读,应该作为教师一生的爱好和习惯,我们作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多读书,读好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大河……使自己永远保持活力”,也就是说,教师阅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够不断获取新的养分,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体系,思维才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育事业能够永葆活力。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除了以上感悟,我还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阅读要基于专业发展取向。依托任职学科专业书进行阅读,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自己的专业书籍,是教师首先要阅读的东西,并且要反复研究和钻研。比如:如果是语文教师,则应该先阅读有关语言学、文学史之类的书籍;如果是数学教师,则应该先也阅读有关算数、代数以及运筹学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书籍,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所谓“懂”,就是要明白书籍论述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和本质,而所谓“透”,则是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强调,教师要读关于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重要社会问题的报纸与杂志,借以开拓专业视野。“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们力求使人类的,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政治、思想、科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无不引起教师的思考与关心。”这些论述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亦非常适切。作为专业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日求新得,不然,其知识储备将日趋颓废,甚至难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总之,在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读书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使我真正认识到多年来存在于自身教学问题的成因,那就是缺乏阅读,知识量少、知识面窄,思维滞后、不灵活,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为之而深深惭愧。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借助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呼吁同属于教育岗位的工作者们,正确认识阅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将其树立为终身的爱好和理想,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勇于创新的意识,进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